课程游戏化视野下的语言教学策略研究(蔡雯琪 )
课程游戏化视野下的语言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淞幼儿园 蔡雯琪
在幼儿园课程教育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是《指南》和《纲要》所倡导的。在幼儿园语言课程活动中实施游戏化教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所谓课程游戏化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以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学习,在游戏活动中玩耍。在游戏活动中激趣、明志,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
3-6岁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对发展机能都未成熟,在其语言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障碍。要有效提升其口头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模式,在语言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幼儿园语言课程游戏化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幼儿园在语言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语言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幼儿园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
当前,有些幼儿园的语言课程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的科学性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一般总会希望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然而却忽视了我们的教育是只有3--6岁的幼⼉。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平、接受能力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承受了如此学习容量的,目标设计得过高、过量,是很难达成的。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结果⼀般只会有两个:⼀是教学中的蜻蜓点水,学得肤浅;二是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两层皮。
(二)幼儿园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严格控制,不得小学化,不得进行有违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语言教育内容的限制。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脱离了孩子们的实际水平,许多教学内容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畴。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也有偏颇,一味强调课堂教学进度,因此导致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当中,为游戏而游戏。无法在游戏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影响到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学方法缺乏丰富性
许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还是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幼儿听”的情况,教师没有从多角度、多方位创设教学情境。在这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之下,孩子们只能跟教师“鹦鹉学舌”亦步亦趋,教师示范领读一句,孩子们就跟着模仿一句。虽然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无法有效激发孩子们的语言学习的兴趣,其课堂教学效果其实是可想而知的。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课程游戏化”开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途径。
(一)巧妙创设语言教学情境
幼儿语言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有了合适的教学情境,孩子们才能身临其境,自然发挥语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创设生活的实境和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孩子们将生活情境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各类情境语言活动之中,让孩子们“想说、敢说、爱说、能说”,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交人际往,训练和丰富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达成让孩子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幼儿园小朋友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语言环境,以游戏化的学习内容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语言课程游戏化的顺利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如:在上“糖果王国”语言活动课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各种包装的糖果将小朋友的语言活动室装扮成一个妙趣横生的“糖果王国”。邀请孩子们到“糖果王国”来作客,与各种色彩的糖果交朋友。在交友的生活情境中,孩子们通过欣赏、玩弄、摆放与品尝甜蜜的糖果中,开开心心地知道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包装外形,品尝了糖果的滋味。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悉心引导孩子们对糖果的外形与味道用自己的进行生动有趣的描述——“糖果的衣服好漂亮哦!”“XX糖穿的裙子真美!” “糖果的种类真多。”“XX糖的味道真好吃!”
接着,教师让大家学习儿歌《圆圆圆》“皮球圆圆,铃鼓圆圆, 挂钟圆圆,盘子圆圆, 看看桔子,还是圆圆圆”。孩子们熟悉这首儿歌后,教师要大家在室内寻找圆形的糖果,并体会儿歌童谣中圆形物体加入糖果进行仿编。孩子们的思维的盖子一下子就掀开了,大家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仿编的儿歌“皮球圆圆,糖果圆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获得了有效促进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合理开展幼儿语言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语言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做到口齿清晰、思维合理、语言通畅。很多幼儿在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参与性不强,不敢开口,严重影响了语言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对此,教师应积极改编策略,采取游戏化的策略,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的语言活动,激发他们参与语言交流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对幼儿语言教育效果。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计一个游戏的主题,促使孩子们在参与语言游戏活动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让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例如:《吹泡泡》原来是大班的科学活动中,在其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稍加作了一些修改。让幼儿通过“吹泡泡”的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孩子们理解、感知“吹泡泡”活动过程中“吹、抓、拍、踩”等动词所表达的意义,并且可以在游戏活动中以自己的肢体语言正确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语言教育的特点,符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吹泡泡”活动的自始至终均以游戏贯穿,孩子们在开开心心的“吹泡泡”的游戏活动中轻松达成教师预设的语言教学目标。本次游戏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孩子们懂得吹、抓、拍、踩等动词所表达的意义,并能在游戏过程中相应地用肢体语言正确表达出来。通过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他们今后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幼儿的思维具有较明显的形象性,所掌握的动词较少,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他们对游戏动词的理解和表达,最符合孩子们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这一教学设计的教育原理是“语言与动作的同构”,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学习相关词汇,让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童谣儿歌进行语言教学
童谣是经过漫长的历史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起来的,在儿童之间口口相传的一种语言艺术,民间流传的童谣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一般童谣的语言都显得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句式结构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合拍动听,具有鲜明独特的游戏性、趣味性与音乐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非常符合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规律。
童谣为幼儿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素材,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学习兴趣、表达情感等多种因素,巧妙利用童谣这一语言艺术,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的美、激发他们表现语言的欲望,丰富他们语言审美经验,积极地开展唱童谣的游戏,有效调动孩子们说唱游戏的积极性,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与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传统儿歌《小兔乖乖》讲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三个活泼可爱小兔宝宝聪明、机智、勇敢。他们的可爱形象深深收到孩子们的喜爱。而其中的大灰狼则是人们心目中“坏蛋”的代名词。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设计语言活动,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以游戏的方式融入语言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欢快的游戏环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从小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师在教完后,可以指定某个小朋友唱儿歌。这时,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地听、认真地想。看看这位小朋友唱得好不好。之后可以发言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评价,教师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来唱这首儿歌。演唱过程中,让积极进行语言表达,积极进行口语交际,从各方面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思维能力。
利用童谣进行语言课程游戏化教学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如《五指歌》是一首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童谣。教师将童谣《五指歌》的歌唱与数学活动“按数取物”结合进行统筹教学:“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个。"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吟唱童谣一边按变化的数字,在自己面前摆出与数字相应数量的小松鼠玩具。随着教师发出的口令、数字的不断变化,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操作玩耍。朗朗上口、饶有情趣的童谣儿歌,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记忆复述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孩子们的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孩子们在其成长的过程都喜欢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的幼儿有着超强的行为动作与语言表达的模仿能力。成人常常可以看见有些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刻意地模仿大人的说话语气以及肢体动作。籍此,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孩子们的这个特点,去激发他们参加角色游戏的兴趣。社会的角色丰富多彩。不是每一个角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比如“警察抓小偷”中的角色,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当“警察”,而“小偷”却没有人愿意扮演。警察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最想扮演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当“警察”没人当“小偷”这个游戏是玩不起来的。于是教师让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当“警察”不当小偷的理由,给大家一个竞争“警察”角色的平台。谁说得好,就让谁先当“警察”。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口语演练,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个“警察”角色的理解,并且通过对自己最崇拜的角色的竞选演说,对提高语言能力也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注意和模仿自己所曾经扮演的角色的语言,这样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演欲望都显得非常地强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地开展角色表演类游戏,籍此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角色游戏时,一定需要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角色表演的内容难度不可过高。一定要与孩子们所处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使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狼和小羊》是幼儿园中班角色表演游戏中的传统内容。由于游戏活动中的角色(狼与羊)其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动作性。游戏中狼与羊的对话多次重复,语言又琅琅上口。是一个非常适合中班孩子进行角色表演的游戏活动。幼儿听了老师的三遍故事后,就基本上可以复述整个故事情节了。有些孩子在复述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自主发挥地表演了游戏角色的肢体动作。来诠释故事发展情节和角色情绪的变化,学会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创造性地表现游戏角色的性格特征。
“狼和小羊”角色表演游戏要求一个孩子饰演大灰狼,另外几名幼儿饰演小羊,教师要对参与游戏表演者进行指导,包括大灰狼如何设法找借口,小羊如何回答等对话,使孩子们可以较高的效率参与游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后,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参与表演游戏,在游戏中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为他们日后长远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角色表演游戏能够让孩子们处于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语言,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去熟悉、发挥不同角色应有的对话。在此游戏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孩子们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性发挥,使他们自自主运用语言、熟悉语言,真正实现驾驭语言。
综上所述,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语言课程游戏化是当前幼儿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幼儿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课程游戏化,教师应针对这一年龄段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游戏化教学途径,研究游戏化教学最佳策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提高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教学游戏活动能够成为真正促进幼儿学习语言的一种高效形式。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其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